文 / 趙伯平
什么是中國企業的病根子?
中國傳統文化之糟粕即中國企業的病根子。
從馬克斯•韋伯到費正清,一些知名的西方學者都曾有過類似的斷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阻礙個性、創新,進而阻礙經濟發展,進入國際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因素。
傳統文化糟粕之所以成為中國企業的病根子,關鍵在于:
一、任何一家企業若想在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做到劈波斬浪,游刃有余,就必須擁有一整套符合市場競爭需要的諸如公平、平等、法治、誠信、競爭、創新、進取、開拓、開放、協作、交流、專業化、以人為本的先進理念,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但中國傳統文化之糟粕恰恰與現代市場競爭理念背道而馳,格格不入,如禮治與專制、黑箱操作、內圣外王與法治相左;謙讓、忠孝、平均主義與競爭相左;封閉與自大、崇古與守舊、迷信與盲從與創新與開放相左;愚民、嚴刑峻法、順與從與以人為本相左;明哲保身、知足常樂、消極忍耐與進取開拓相左;還有官本位、道德教化、名份與面子、謹言慎行、圓滑與平和、圖安穩、我家我族主義、清談與消閑、勤勞與節儉、實用與享樂、斗智不斗力、靜為美等無不如此。傳統文化之糟粕起源于農耕社會,農耕社會雖然是市場社會的前身,但畢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傳統文化之糟粕的反競爭、反公平、反創新、反人性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二、中國農耕文化高度發達,舉世無雙,影響深遠,慣性巨大,遠非西洋各國農耕文化所能同日而語。當我們為貞觀之治、康乾盛世而津津樂道,而驕傲時,千萬不要忘記它們對當代中國走向世界的禍害也是同比增長,相輔相成的。傳統文化之糟粕在當代中國仍有著非常肥沃的土壤,君不見每一個中國人從他或她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會受到傳統文化之糟粕無微不至的關懷,耳濡目染,潤物細無聲。不論是媽媽的搖籃曲,外婆的故事,還是老師的教導,上司的談話,傳統文化之糟粕的陰影總不離左右:永遠的乖乖聽話,永遠的老實肯干,永遠的知足常樂。于是孩子是少年老成的孩子,青年是老實本份的青年,國民是安土重遷的國民,并且一代人走了,一代人又來了,精神卻依然如故。爹媽復制兒子,兒子克隆孫子,孫子遺傳重孫,綿綿無絕期。
傳統文化之糟粕對企業的影響既表現在內部的老板、員工們身上,又表現在外部的公眾、媒體、政府、社會團體中,差不多是全方位、多層面、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的,很少有人能幸免于外,相互間頂多是程度不同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多數中國新興企業家的失敗與其說是他們個人的素質使然,倒不如說是傳統文化糟粕的戕害。傳統文化糟粕對國民精神的影響是持久而強大的,我們誰都不能超越時代,超越歷史所給予我們的限制,我們一樣不能對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家作過多的苛求。相反,我們理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他們中的許多人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對地方經濟建設所作出的貢獻和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卻是不可磨滅的。
三、傳統文化糟粕不但是中國企業的病根子,而且是中國企業的隱性病根子。傳統文化糟粕對企業、對中國社會走向世界的禍害是無形的,悄無聲息的,溫柔而不見血的,很難被國民所認識,更不用說拒絕了。至今不是還有一大批商界精英們把儒雅、儒將、儒商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嗎?有形的傳統文化糟粕如小腳、辮子、太監、皇帝經過一次革命便可以蕩滌干凈,但無形的傳統文化糟粕理念卻不是一次、二次革命所能消滅得了的。沒有長期的、連續不斷的、持之以恒的批判與掃除是無法廓清的。世界級的華人富豪不少但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可曾見到中國企業的影子,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文化糟粕的禍害!
懂得企業文化對企業健康長壽的重要性是好事,但當喊得震天響的企業文化不過是傳統文化糟粕在企業的翻版時,一系列中國企業之怪狀和偏見就會油然而生,當然還有與之匹配的外部環境,如此的企業文化就成了大大的壞事。
為徹底消除國人對傳統文化糟粕的感情依賴,我們還有必要澄清幾個問題,說幾句題外話。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嗎?否!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昏話。我覺得對傳統文化的評價要始終抓住兩點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是一家之言的系統性和什么才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我們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如此漫長的時光隧道中,零零星星地冒出幾個喜歡玄思默想的天才,偶爾迸發出幾點智慧的火花,講幾句暗合當今時勢的或基本人性的妙語很正常、很容易,但能否進一步象古西臘古羅馬的大師們那樣將零星的智慧妙語發展成為系統的一門科學就不容易。以此為尺度,我們的傳統文化還能算博大精深嗎?不但不能算,簡直是太可憐、太難堪了!我以為在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否博大精深的態度問題上,還是胡適先生來得好:
“近代的科學文化,工業文化,我們可以撇開不談,因在那些方面,我們的貧乏未免太丟人了,我們且談談老遠的過去時代罷。我們的周秦時代當然可以和希臘羅馬相提并論,然而,我們如果平心研究希臘羅馬的文學、雕刻、科學、政治,單是這四項就不能不使我們感覺我們的文化有多貧乏了,尤其是造型美術與算學的兩方面,我們真不能不低頭愧汗。我們試想想,《幾何原本》的作者歐幾里德正和孟子先后同時;在那么早的時代,在2000多年前,我們在科學上早已太落后了?。ㄉ倌陳蹏娜撕尾辉嚹谩赌咏?上篇》用的三、五條幾何學界說來比較《幾何原本》?)從此以后,我們所有的,歐洲也都有;我們所沒有的,人家所獨有的,人家都比我們強。試舉一個例子:歐洲有三個一千年的大學,有許多個五百年以上的大學,至今繼續存在,繼續發展,我們有沒有?至于我們所獨有的寶貝:駢文、律詩、八股、小腳、太監、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貞節牌坊、地獄活現的監獄、廷杖、板子夾棍的法庭……,雖然‘豐富’,雖然‘在這世界無不是以單獨成一系統’,究竟都是些使我們抬不起頭來的文物制度”。
我們傳統文化中固然不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乎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孫子“上下同欲者勝”等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思想,但它們并不能構成傳統文化的主流,它們大多停留在文人的閑談中、書齋中、夢想中。傳統文化的主流是而且必然是那些得到統治者默許或大力宣教、大力褒揚的對統治者有利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只有作為主流的傳統文化才能體現在對國民的教化中,體現在國家的剛性制度中,才能給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的言行舉止打上深深的印記,才能去左右國民精神的塑造,傳之后世,留之久遠。
其次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近二十多年創造的經濟奇跡,能證明傳統東方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嗎?不能。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近二十多年創造的經濟奇跡絕非傳統東方文化的勝利,而是西方現代市場文化的勝利,它正好表明東方各國一旦勇敢地批判其傳統文化中封閉、守舊、反競爭、反創新、反人性、反公平的糟粕,很快就能為自己贏得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文明和富裕的新天地。并且越是拋棄得干凈徹底,越是前途無量,國家競爭力越強。對此,日本國的經濟發展的歷程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維新使日本向西洋文化靠近一步,國家經濟也向前躍進一步;二次大戰后在美國的干預下,向西洋的政治文明又靠近一步,國家經濟又向前躍進一步;眼下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低迷,導致這種低迷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莫過于日本文化中還帶有大量的東方文化糟粕,與美國先進的市場文化相比,日本文化中的等級、保守、抑制創新的成份還有著不小的比重。所以當一個以創新為標志的新經濟時代來臨時,日本就表現出明顯的底氣不足,無力與美國抗衡。
第三動輒有人講:一直到清朝前期,我們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由于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喪權辱國才飽受了列強的欺負”。仿佛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乃歷史的例外、歷史的誤會。這種說法根本不能令人折服。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主流社會、主流價值觀,也就有什么樣的基本國策與國力。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喪權辱國并非從天上掉下來的超乎歷史規律的怪物,而是傳統文化糟粕的傳承結果。當西洋人也處于農耕社會或剛步入市場社會之初,我們厚實發達的農耕文化擁有相對的優勢;但當西洋人步入較為成熟、較為發達的市場社會時,我們的優勢則不復存在,落后挨打、衰敗亦在情理之中。
第四連外國人都崇拜孔子、老子、孫子,我們正宗的炎黃子孫卻反倒批判祖宗,反對祖宗?不錯。外國人是有崇拜孔子、老子、孫子的,但不要忽略了他們的社會基礎與所處階段,他們欣賞孔子、老子、孫子的某些觀念是為了彌補法治管理的不足,他們法治管理的基礎結實,難以動搖,我們有那樣的基礎嗎?沒有那樣的基礎而強行孔子、老子、孫子的主張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混亂。這好比是資本主義國家也講計劃和宏觀調控,是否定就一定意味著我們的計劃經濟已走到了他們市場經濟的前面呢?顯然不是,他們講計劃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彌補單純微觀搞活的不足;而不象我們微觀還沒有搞活,還缺乏市場基礎,沒有學會走路就學著奔跑,能不跌得鼻青眼腫嗎?
第五珍惜傳統文化就等于愛祖國。這更是改頭換面的崇古與守舊,真正的愛國者關心的是怎樣才能使祖國強大,而非靠放大靠玄想祖宗的光榮來迷惑自己、麻痹自己、找回自己,抱殘守缺決不等于愛祖國!胡適先生講得好:“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間的真實現狀”。硬將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糟粕,說成是博大精深和值得發揚光大的國粹,怎能不使千千萬萬個企業迷誤而后夭折,且至死不悟、至死不悔?如此的愛國是假,誤國是真,禍國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