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碩智咨詢專職咨詢師供稿(2017年2月22日)
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農耕社會個人的修身格言。
農耕社會,因為一來生產力水平低下,全社會的物質剩余很少或幾乎沒有;二來凡事以官為本,物質分配的天平總是非常嚴重地向大大小小的官員傾斜;三來重農抑商,反對競爭,禁止人們與朝庭、官府爭利,所以,彼時彼代,除了以皇帝為首的百官和依附于百官的官商,其他的平民百姓一概與富貴與緣,一概要成年累月地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苦苦掙扎在溫飽線上。
盡管如此,百官和平民百姓們心里頭都還明白:“富與貴,人之所欲也。”誰不在內心巴望著黃金屋、千鐘黍、顏如玉?從來如此。沒有人愿意過衣不蔽體,食不裹腹,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即使是中國農耕社會的道德偶像孔夫子也要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雖然他也曾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這就存在著一對讓朝庭百官們寢食難安的基本矛盾,一方面,絕、絕、絕大多數的平民百姓不得不在缺衣少食的苦日子中求生,一方面人之本能又無時無刻不在驅使他們夢想著錦衣玉食的好日子。
怎樣才能有效地化解或緩解這一基本矛盾呢?
朝庭百官和幫忙的文人們于是十分精心地為處于基本矛盾中的平民百姓煲出了一碗知足常樂的心靈雞湯:你們要懂得知足呀!無論是前朝前代,還是他國他朝的平民百姓無一不處于艱難困苦的水深火熱之中,從來沒有哪一個朝代、國家的人們有機會像你們這樣過著幸福無比的美好生活,你們就知足吧、感恩吧、安分守己吧!
平民百姓們于是想不知足又能怎樣?在一個物質分配極端依賴出身、血統、背景、關系,社會階層已高度固化的生存環境中,他們只有識相了,愿意茍且偷生了,方能保住一線生機。否則,不要說榮華富貴的夢想實現不了,就連身家性命都成問題,輕則被抄家罰沒,重則被剝皮抽筋。因而,還是寧做太平犬,莫為亂離人,知足常樂罷!
知不足常青。
知不足常青,在我看來,理應成為企業在市場社會的立身之道。
市場社會,因為一則如美國總統柯立芝所言,美國的事業在企業,強調工商企業的核心作用;二則鼓勵所有工商企業,不分規模大小,創立時間長短,一律平等地開展競爭,所以,新技術、新產品、新管理、新模式源源不斷涌現;所以,“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所以,市場社會中的企業要想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得可持續地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常青。
這里的知不足主要體現為四點:
一、知用戶的不滿。
中國古代有首民謠:“終日奔忙為了饑,才能飽食又思衣;冬穿綾羅夏穿紗,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無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鑾殿,卻慕神仙下象棋;洞賓與他把棋下,更問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還嫌低”。
雖然這樣一首民謠看似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但從人的需求變化的角度講,它其實是馬斯洛需要層次論的在中國古代的樸素版,即從下往上,由低到高的五種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求、社交或情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想想最近三十年通信工具的變化吧!
用戶從來就是不知足的,吃了五谷想六谷,得一望二,得隴望蜀,對講機、尋呼機、子母機、小靈通、有線電話、無線電話、座機、手機、1G、2G、3G、4G,無窮無盡,沒完沒了。
很顯然,此情此境下的企業,不管曾經是多么的顯赫,如果稍不留神地忽視了用戶的需求變化,就會于轉眼之間被掃進市場的垃圾堆。
二、知對手的弱點。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有大難,小有小難。
把它們放在各類企業身上,一樣適用。任何一家企業,哪怕是世界五百強中的巨無霸,都有自己的弱項,都有自己的力所不逮。
因而,作為希望能夠發現機會后來居上的競爭對手,你不但要知道用戶的需求變化,而且要清楚對手在滿足用戶的需求變化上存在的不足,進而,你才能找準自己的發力點,彈無虛發,與競爭對手展開有效的差異化競爭,實現自己的市場價值。
三、知自身的短板。
近年來,隨著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管理學界似乎出現了一種否定木桶原理的聲音,說什么只要把自己的長板做到極致,就無需擔心自己的短板。這其實是非常片面的,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的確,你可以把自己不擅長的制造外包給別人,然后,通過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長的研發和設計來贏得市場的認同。
你這么一來就與木桶原理相矛盾了嗎?不,一點也不。
你不過是換了一種分工合作的思路來克服自己的短板,而不是完全拋開它不管。更何況,你如果真的無視你的短板,你的長板也不可能做長。譬如,你如果置你的人力資源管理短板不理,招不到人、用不好人、留不住人,你怎么可能搞好你的研發?你做夢去吧!
四、知自己的需求。
我在日常的管理咨詢中看到,實在有太多的企業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成天跟著別人后面瞎轉悠。
前天看到人家搞資本運營,他也搞裝模作樣地搞起了資本運營;昨天看到人家搞房地產,他便煞有介事地搞起了房產;今天看到人家搞網絡,他又一本正經地搞起了網絡,忽東忽西,完全沒一點主見。
為此,我要大聲疾呼于這類跟屁蟲企業,還是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吧!還是細細看看人家華為、萬科是怎么做的吧!
知用戶的不滿、知對手的弱點、知自身的短板、知自己的需求,這四點歸結起來,說白了就是“認識你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做正確的事等千古不變,說易行難的大道至理。
如同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家企業在某個特定的時段做到知不足并不難,難的是長時間做到。長時間做到了,就成了GE那樣的百年老店,就成了市場上的常青樹。